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

廣告比較


    
     以上有兩則廣告,分別是名為耆樂無窮的長者日常生活攝影比賽,和名為香港花跡的花鳥蟲魚攝影比賽。雖然兩者都是攝影比賽廣告,但不論在圖像方面還是語言方面,耆樂無窮的廣告效果都比香港花跡遜色,都沒有香港花跡那麼清淅、引人注目。
    
    先從圖像方面比較兩者。耆樂無窮以長者的日常生活及快樂作主題,卻沒有一張有關長者這方面的相片來緊扣著主題,卻用了三張和大自然有關的相片,相片太小吸引不到人們本是一個問題,還要第一張相片便是一隻大嘴鳥,反而放進香港花跡便能切題。雖然相片和攝影有關連,可是相片內容和主題互不相干,感覺就像同樣是作文,可是離了題一樣。除了這三張相片,還有兩部相機,相機雖然和攝影有著極大關連,可是一部便足夠顯視出廣告是和攝影有關了,太多便令廣告主題變得模糊,失去重心和焦點。而且白色的背景顏色太單薄,吸引人們的地方太少。香港花跡的中心是一部大相機,令人們知道廣告是和攝影有關,而相機連接著花幹,形成一朵大花,不但連繫著主題,還因放在中心而吸引到人們目光。相機上有很多色彩繽紛的小花,十分奪目,人們一看廣告便看得到它們,便得知和花有關的主題。背景使用了米黃色,與相機的淺緣襯托出自然為題的主題。
    
     現在從語言方面去比較。耆樂無窮不但圖像少,而且文字太多,不但未能吸引人們,人們甚至看到那麼多字也不想去看。廣告中的耆樂無窮用了色彩鮮艷的較大字體去吸引人們目光,可是只有這四字在文中突顯,未能令人們清楚這是甚麼活動,攝影比實那一行比這四字的吸引力蓋過了,人們可能不能夠一看便知是攝影比賽。另外,正文和後文的結構和顏色大小都是一摸一樣,給人十分死版、活動毫無吸引之處的感覺。香港花跡的結構便比較清淅,首先香港花跡的主題大了之如,攝影比賽的一行同樣大了,人們一看便看到這兩點,目標清淅。而文字感覺上不太多,沒有耆樂無窮那麼沈悶。耆樂無窮的所有資訊都堆了在一起,而"香港花跡"將它們的排位分得更開,看上去沒有那麼慮聚,讓人們看得舒服一點。在每段文字都用了點例的方式,較清楚簡明,而用花作點更是緊扣著主題。後文和正文也分開得清楚,不但顏色不同,而且正文放在左右兩旁,後文置中,令結構更完整。
   
     由於香港花跡的結構比耆樂無窮清淅,也較具吸引力,因此我認為香港花跡是個較成功的廣告。

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

廣告評論



    這是一則產品或服務廣告,用作向大眾推銷公司的補習服務,以吸引更學生在該公司補習,而推銷的補習科目是中文科。
    廣告的背景選用了鮮明對比的黑白色,沒有任何撞色情況,其強烈對比能吸引人們的目光。而選材是將黑墨潑了在白紙上,黑墨是中國文化的一項原素,與中文有著直接的聯繫。廣告的正中是中文科的補習老師的樣子,他堅定的眼神沒有任何猶疑,加上面帶笑容,顯出他的自信,而他身穿黑白西裝,不但配合了背景的顏色,還令他顯得十分專業,提高人們對他的信心,若西裝是其他顏色如啡色的話,便顯得沒有這麼有自信,因減少了那種奪目、堅定的感覺。將他放在廣告正中,十分搶眼,一眼讓人看到像很專業的補習老師。
    廣告中的部份字都用了書法的手法去寫,而非電腦字,這聯繫著中國文化,突出強調中文的效果,而這些字都是特別大的,包括公司及補習導師的名稱,讓人們印象更深刻,方便他們報名,另外其他大字則強調出這補習的可信性及成功,領先。全因囗碑這話中的囗碑特別大來突顯公司信譽良好,不少學生成功。中文絕技,全面兼備這話更以古詩常出現的押韻加深讀者印象,放在補習導師的下面,令兩方互通著,導師形象令該話更有說服力,該話則再提升了他的自信心,而天藍色的字放再黑色上,比放再白色更奪目、更鮮明。

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

財富與成就成正比?

   現今社會中,不少人也認為財富越多,就有更高的成就,我卻認為這想法不對。
財富越多,成就越大?成就是否按財富來看的呢?不是,財富多的人,可以有高的成就,但財富少的人,同樣可以有高成就,財富多,並不代表了你成就高。

   首先,先為財富和成就定義。財富,顧名思意,是指擁有財產的總值。成就,就是為社會作出的貢獻及建設,因而受到別人的尊敬。
   財富多的人,可以是個成就高的人。被稱蘋果教父的喬布斯,是一個成功的商人,他被例入世界最高財富排名榜,他創作的電子產品為電腦業界帶來巨大的影響,如偏佈全球的智能手機和平版電腦,都為人們帶來方便和娛樂,可見他的高成就。

   可是,這不代表財富多的人,一定是一個成就高的人。台灣的富二代李宗瑞,就擁有大量財富,可是,他的成就高嗎?荒淫的李宗瑞與約60名女星發生過性行為,當中不少女星更是被落藥迷姦,接著被控訴,成為性侵罪犯,最後逃亡失敗,已被判多宗罪。他雖擁有大量財富,可是對成會沒有任何貢獻,還作奸犯科,有什麼成就可言?

   反而,成就高的人,不一定是財富多的人。德蘭修女是一位世界敬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,她拋開一切榮華富貴、自己的美好將來,而把自己獻給了需要幫助的人,救助了不管貧困、生病、寂寞、失望還是落泊的人,讓他們重拾希望、重獲光明,受到世人尊敬。她並不富有,卻有著如此的成就。

讓我們看看德蘭修女的生平吧!

 

   由此可見,財富多的人可有高成就,可是,財富少的人亦可有高成就,財富多的人並不見得全有高成就,財富與成就,是沒有直接關係的。

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

文憑試分享會有感

     每次不管聽見老師還是同學說有關文憑試的話,就令我不自覺地去聯想有關的問題,可是都未能清析地在腦海中例中這些問題,而它們各散東西的在我腦海中,如我正在讀什麼,真的有用嗎等。但經過分享會後,那些問題的碎片便集結起來,問題清楚地浮現在腦海中。
    學習就只是為了分數嗎?試績排名與分數真的這麼重要麼?我們現在是真的在吸取知識,還是為文憑試而學習答題技巧?
     考試本來不是應該只是一個評估學生學習情況,來幫助學生學習的工具嗎?為甚麼現在變了為考文憑試而學習,本末倒置了?個人而然,學習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欲,那種吸取知識的渴望。上課有時便因這渴望,問老師一些有關的問題,當老師開口,你認為他將回答你時,他卻告訴你:這些都不在課程指引中的,你們不會學到那麼深入,這不用知的。這頓時將你的求知心態化為為考而學的心態。
     分享會的同學分享他們讀書方法,那些理科,他們說最重要做會考高考題,即是說,即使在該科擁有充份知識,但答題技巧差,也會考得比一個知識比你少但答題技巧好的人更差。這令我不停想:究竟我們學習的知識,為該方面發展的知識,還是只為考試而學習答題技巧?
     雖然有以上想法,但是為了配合暫未能改變的現實,只能將求取知識與考好文憑試的目兩個目的結合在一起,以求踏過大學的大門,吸取更多感興趣的知識。

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

角章。



他,是地獄的使者,還是天使的化身?沒有人知。
他,迷網的眼神,迷失的神情。
世上沒人能夠明白到他,沒人能夠看透他,沒人能夠掌握到他。
這麼出色出眾的男人,迷倒世上萬千少女,
可是,
他感到寂寞。
沒人能夠從他眼中的迷網,看出他的悲傷。